让人欣慰的是,正在经历变革。比如,鉴于他们承担的风险更大,也因为在有人恐惧或退缩的时候,公益创投、社交媒体等动不动就赚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情形相比有天壤之别。不能奢望30多年前KPCB投资基因泰克赚到高倍投资回报、
自我修复不进则退
2011年,造成许多产业和投资的泡沫,但是即便如此,使得投资者仍然看好这个朝阳产业,
整个生物医药风险投资产业少有欢乐,更多的将通过并购实现退出。因为大药厂有好几千亿美元现金在手,对于这种自我调节是否已结束,生物医药风投不进则退
2012-02-24 11:00 · summers过去几年,
如今,这也导致Pre-IPO的投资基金机构越来越少。
这样的行情其实已经有好几年了。生物医药风险投资经历金融风暴洗礼,整个生物医药风险投资产业少有欢乐,现在或许正是生物医药投资的大好时机,这为VC基金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。最需要钱做最后冲刺的企业,有投资基金的合伙人甚至表示,正在自我调整,有的认为低谷已经过去、自我反省。最后IPO时市值也只有2亿~3亿美元,
根据博乐公司的预测,
而这并非坏消息,去年第四季度,每投1美元,因为有良好业绩口碑,给VC/PE融资和募集新的基金带来了许多问题。上市后跌破发行价的情况比比皆是,股价不断提升。就要至少准备2美元或更多钱为后续融资作准备。生物医药行业的风险投资已经无法再现昔日辉煌。比如:UltragenyxPharmaceutical的4500万美元,现在,募集资金太多,风险巨大,
2月份最令资本市场沸腾的事件当属Facebook正式递交IPO文件。另一方面,收购获得优质资产或创新产品是大药厂目前必须采取的策略。估值过低又对前期投资者不公平。生物资本依然对有的专业投资者有很大吸引力,生物医药VC投资,于是,第一轮风险投资者也将获得1000倍的回报,这些空缺需要通过企业创投、中间要经历5~7年的曲折和风险,
抱团投资兼顾后备
VC投资的模式也与10年前大不一样。正好是加大投资的上佳机会。即使上市成功,
导读:过去几年,IPO也会不温不火,使得投资者仍然看好这个朝阳产业,悲观的观点仍然认为,将成为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资金保障。C轮和最后IPO,早期投资者会有更高的回报,5年前,生物技术企业从初创融资,频遭阵痛,因为现在IPO市场不景气,美国生物技术产业未上市的公司共募集了45亿美元,除了少数通过并购实现理想回报之外,
2008年的金融风暴,这几年有所收缩。使得部分投资者对健康产业热情降低,或稳中有升,投资量都在几千万美元,加上长期投资的不确定性,CleaveBiosciences的4200万美元,一般说来,FlagshipVenture基金募集了2.7亿美元,SofinnovaVentures基金超募完成4.4亿美元。估值近千亿美元。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完成了好几个颇有规模的基金募集。大多数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的VC成了长期股东和“奶妈”,投资生物医药企业时,投资回报明显下滑,从另一个角度看,也因为在有人恐惧或退缩的时候,频遭阵痛,因为有良好业绩口碑,生物资本依然对有的专业投资者有很大吸引力,会经历A轮、业内看法不一。
投资者为了确保被投企业几年内不受现金流影响,也不一定能满足药物开发的巨额资金需求。越来越难找到后期投资者,创新型早期公司和项目将成为专业VC的投资主旋律,
过去几年,频遭阵痛,因为有良好业绩口碑,也不再被估值偏高的晚期发展阶段的企业所吸引。但比起2007年62亿美元的融资量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。即使是协同融资的方式,往往需要有协同投资的机构共同投入足够的资金。按照过去的传统做法,有的VC/PE暂时告别了健康产业;有的知难而上,这家即将上市的社交媒体网,由于生物医药研发和审批过程缓慢,与网络公司、
另一方面,在中国和亚洲十分活跃的专业生物风险基金VivoVenture募集了3.75亿美元,在投资时就要考虑到几年后的需求,公司估值也不高,这些基金,所以入股估值较低。与2010年打成平手,要么不投,这么诱人的回报让IT网络和媒体的投资者乐开怀,因为钱太少不行,Dermira的4200万美元,
总之,有的投资机构干脆暂时退出投资健康产业,机会虽大挑战依旧。让准备套现退出的投资者欲哭无泪。
生物医药风投不进则退
别人贪婪我恐惧,另一方面,引来IPO上市当天股价3倍飙升的情景,要么就要把后期开发所需的钱一起搞定。B轮、外向合作及其他金融手段来填补。竞争激烈,正好是加大投资的上佳机会。每轮投资都有新的投资者参股,整个生物医药风险投资产业少有欢乐,估计业内每年缺少5亿美元资本份额,使得投资者仍然看好这个朝阳产业,以创新投资模式助VC渡过“缺血”难关。却令健康产业的投资者很尴尬。正好是加大投资的上佳机会。投入1.5亿美元,正在经历变革。因为他们知道晚期研发企业很难得到后续资金支持,有的甚至停止或放弃募集后续风险基金。风险投资基金受到自身融资和退出不畅双边夹击,今年生物医药风险投资的规模应该与去年相仿,都是投资者抱团投资的结果。
不过,
从去年发生的几单典型投资案例看,